05/13
2024三铺龙拳是胶州市三里河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,是胶州武术的代表和缩影。“三铺龙拳”动作舒展紧凑,朴实无华,变幻多端,讲究实效性和实战性,技击性强。三铺龙拳提倡健身强体功效,无论男女老少,均有适宜练习的套路,深受武术爱好者的喜爱,它不但攻防兼备,而且对于提高练习者身体素质大有益处,同时对于人们的美学情操、修身养性也有很高的价值。
05/13
2024黑陶,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,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,有黑如漆,声如罄,薄如纸,亮如镜,硬如瓷的美誉。上世纪七十年代,胶州三里河文化遗址出土黑陶种类繁多,器型里常有镂空和纤细的刻纹,达到了古代制陶工艺的顶峰。其中,尤以蛋壳陶最为著名。
05/13
2024「一声直入青云去,多少悲欢起此时,说的就是被称为「胶东之花」的茂腔,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,最初为民间腔。茂腔是流行于胶东半岛的地方戏曲哼唱的小调,称为「周姑调」,又称「肘子鼓」。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。茂腔曲调质朴自然,唱腔委婉柔怨,生活气息浓郁,通俗易懂,委婉动听,俗称「栓老婆橛子戏」,在广大农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。
05/13
2024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,又称“地秧歌”“耍秧歌”“跷秧歌”“扭断腰”“三道弯”等,流行于山东省胶州市东小屯村一带。胶州秧歌起源于清咸丰年间,据清代宋观炜所作《秧歌词》的描述推测,当时的胶州秧歌舞蹈动作、行当名称、服装道具等与现代基本相同。胶州秧歌基本动作主要有“翠花扭三步”“撇扇”“小扭”“棒花”“丑鼓八态”等,表演程序有“开场白”“跑场”“小戏”三部分,跑场队形有“十字梅”“四门斗”“两扇门”...
05/13
2024「胶州剪纸」是山东省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,据1954年在洋河镇山子村张家茔(明墓)出土的五幅剪纸原件,证明了至少在五百年前剪纸已在胶州极为盛行。胶州剪纸既有北方黄河流域粗犷豪放的风格,又兼江南纤秀细腻的特点。
05/13
2024胶州八角鼓又称鼓子、桌戏,是由清《北京旗人八角鼓》蜕变而成。清雍正年间,在北京作官的一位胶州人因遭贬携眷返乡,带回了一批八角鼓段子。内容多是传奇故事或公案小说的选段,也有些是返乡后抒发失意情绪而自编自演的,他们自称为“厅房戏”、“学士戏”、“清客戏”。劳动人们称之为“财主戏”、“财主八角鼓”或“财主帮”。八角鼓从不对外,往往娶妻妾儿女于一堂,弹奏演唱,偶尔或清明或重阳也几家联合,野游演出借助酒兴。